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驻青央企项目故事|土家族同胞的“致富路”
发布日期:2025-04-13 06:59 点击次数:106
鲁网3月24日讯清江之北,山环水绕,18个几十米高的桥墩托起了一条土家族同胞的“致富路”。“毕兹卡咧不措(土家人的贵客),感谢你们来建设我们家乡,等路建好了,游客也会多了,我们的富硒农产品也会更有出路了!”龙凤镇位于湖北恩施自治州北部,这里是少数民族之一的土家族世代聚居地。
中交一航局二公司承建的龙凤坝连接线工程连接了银北高速公路和318国道,线路全长1.46公里,其中大桥两座共739.5米,项目建成后,对改善当地群众出行条件,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将这条短短1.46公里的“致富路”建到当地土家族同胞的心里,成了项目团队常常记挂在心头的事情。
2022年10月,团队进场伊始,项目负责人高冲便注意到,当地群众虽然依靠旅游业和农业,已经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但是群山环绕造成的交通不便问题依然存在。“要想富先修路,对我们土家族兄弟来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在高冲的多方联系下,项目与龙凤镇当地群众建立了联系,在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也在探索助力当地实现乡村振兴的途径。
“这里雨水充沛,四季湿润,但每到夏季发生山体滑坡阻断道路的可能性很大。”高冲介绍道,在2024年6月,经过几日连绵不断地降雨,项目通往现场的盘山公路被从山坡滚落的树木和土石阻挡,不仅阻隔了项目建设所需的各类物资,也挡住了龙凤镇来来往往的各类货物。项目团队当即便组织“蓝马甲”志愿者清理路障,调派推土机等恢复道路的正常通行。经过这次志愿活动,项目团队与当地土家族同胞建立了更为紧密的关系,同时也意识到稳固水土,预防地质灾害的重要性,立即组织召开高边坡加固专项施工方案研讨会,让村民的“致富路”也是“安心路”。
经过多次讨论,项目团队决定使用抗滑支挡作用更强的方形抗滑桩工艺进行高边坡加固,共需设置13根,长3.5米宽2.5米的大直径方桩打进35米深的地层中。然而,方形抗滑桩的施工工艺虽然相对简单,但是目前国内还没有一种可以一次性成方形孔的施工工艺,一般还是使用钻孔后人工挖成方形孔,成孔效率低、安全风险高,因此项目团队急需探索一种机械成孔方式,确保抗滑桩施工有效推进。
“既然如此,我们就多打几次孔,再使用方形钻头切削,就像做雕塑一样,先做个泥胚再细细雕琢。”高冲形象的说道。说干就干,项目团队先采用旋挖钻带圆钻头挖孔取芯,在设计方桩桩径内完成两个钻孔,再更换为动力驱动的方形钻头,切削护壁土体形成方形孔,经过95天的机械化施工,13个方形孔完美成形,为后续下放钢筋笼、浇注桩身等工序打下了基础,提高了边坡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除了量身定做的施工内容,项目团队还别出心裁的聚焦在了当地土家族同胞的就业改善上,积极吸纳土家族村民进场施工,组织协作队伍进行“1+1帮扶”,即一名专业工人指导一名土家族工人,着力解决他们经验不足,技术能力欠缺问题,确保胜任项目建设工作。经统计,目前已有52名土家族村民正在参与项目的建设工作,为村民赋能增收开辟了新途径。
如今,龙凤坝连接线工程施工已进入尾声,这条满载希望的“致富路”即将带着土家族同胞向更为辽阔的天地延伸。“我们就想为当地群众办好每一件实事。”看着土家族工人带来给大家品尝的富硒大豆,高冲欣慰地说道。(通讯员 张恒)
责任编辑:刘亮亮
